CBA裁判观察:杨鸣连续遭技术犯规,如何评价保加利亚裁判?

自从CBA半决赛引入欧洲裁判后,中国篮协给予了他们重要的职责。欧洲裁判,特别是那些拥有执教世界大赛或国际重要比赛经验的裁判,如保加利亚的霍罗佐夫,他们不仅执教经验丰富,而且其吹罚尺度与FIBA(国际篮球联合会)的尺度非常接近。

霍罗佐夫在2023年篮球世界杯冲绳赛区执裁了四场比赛,这无疑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威望。当他执裁的两场半决赛亮相时,其吹罚尺度和控场能力明显展现出了一流裁判的业务水平。与国内的本土裁判相比,他的表现更加统一,使比赛更多地交由球员去决定胜负。

在最近的比赛中,国内教练如杨鸣和王博等,都体验到了欧洲裁判的严格。尤其是王博和纳纳利试图质疑裁判的吹罚尺度时,他并没有像常规赛那样采取与裁判抱怨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更加适应的姿态。而威尔斯和孙铭徽在G2比赛中因不满吹罚尺度质疑,同样被技术犯规告终。

霍罗佐夫在处理冲突时显得非常老练。例如,对于鄢手骐推倒孙铭徽的动作,他直接给予了违体犯规,且没有平衡的尺度。对于那些因冲球而产生的对抗,他更倾向于鼓励对抗,而不是因为球员对球的争吵而暂停比赛。赵继伟和布朗等球员的冲球动作,并未导致他们升级犯规。

霍罗佐夫的特点是对于手部动作和非法掩护有着严格的把控。赵继伟和孙铭徽都曾因短时间内的多次防守犯规而领到大量防守犯规。这也给双方球员一个明确的信号:若有犯规动作试图抢断,很容易在短时间内累计防守犯规。

从G1和G2的比赛可以看出,比赛时间、防守犯规以及罚球频率都有所上升。这其中与欧洲裁判的严格吹罚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泰国裁判普里达-孟米在G2比赛中对冲击篮下的禁区对抗犯规有着连续的吹停动作。

对于这一变化,媒体人评论道:引入欧洲裁判使得比赛更加回归到篮球技术的竞争,而非依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策略。比如在广厦与辽宁的比赛中,G1哨声较急促,G2则稍显放松。但在每一场比赛中,尺度的统一性都是一致的。与之相比,CBA常规赛阶段和季后赛前两轮的吹罚显得过于寻找平衡。许多比赛看似双方罚球数和犯规数相近,实则比赛过程中的争执不断,导致双方球队和球迷都觉得吃了大亏。

裁判在吹罚时应该果断而公正。不要假装努力或假装公平,因为比赛的结果和观感都不会说谎。只有真实地展现比赛的本来面目,才能让球员和观众真正感受到比赛的公平与竞技的魅力。